關於本集
酒,這種對人體毫無必要性的物質,卻幾乎與人類的文明同時誕生。早在發展出釀酒技術以前,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從自然發酵的果實中嚐到那種神性的滋味-使用「神性」這個詞並非矯揉造作,各民族的原始信仰中,酒都是用以獻祭神明之物,並且藉由人神共飲,在醉狂之中讓神智通往超自然的彼端。直到現代,酒在宗教祭儀之中仍佔有一席之地。
先民自然而然的領略出發酵的奧秘,於是無論台灣、日本、或者世界其他地區,不約而同的從人們嘴裡嚼出最原始的酒。但除了在各地獨立發生以外,酒也成為文明與文明、人與人之間的連結。清酒的基礎-稻米,以及用麴製酒的方法,咸信都是由渡來人傳進日本。更具「威力」的蒸餾酒,在紀元出現於美索不達尼亞後也一路東傳;於是中國各類黃酒白酒隨閩粵移民來到台灣。島嶼上在地的甘蔗、蕃薯也與蒸餾技術結合,製造出了台灣土產的燒酒。再往北去,蒸餾法經過琉球、九州,在日本列島造出了泡盛與燒酎。
十九世紀,啤酒、葡萄酒與威士忌隨著文明開化的浪潮登陸日本,再連同原生的清酒,跟著帝國的擴張腳步南進,登上台灣人的宴席餐桌。然而從一九二二起,延續八十年,橫跨兩個外來政權的專賣制度,也強勢支配了台灣的酒類市場與酒文化。一九八七年起,洋酒逐步開放進口,至二〇〇二年隨著台灣加入WTO,專賣制度終於走入歷史,如今我們想買什麼酒、喝什麼酒,除了肝臟與口袋考量外幾乎已沒有任何限制。更有人不為追求於口舌上的快感,卻是為了求知的慾望,或者鑽研釀酒的技藝而遠赴異鄉求道。而酒對人類感性的啟蒙,其實也早就在各種文學作品裡留下見證;甚至在美術的世界中,即便畫作非以酒為主題,它都依然能默默的出現在畫面角落各處,證明自己是如何陪伴人類社會度過數千年歲月。如果歷史是一條大河,或許河裡奔流的是酒液吧。
以下這段話,大概可以作為本序及本期《薰風》的最佳總括。
「人類的文明與酒共同開始,而文明的結束大概也會伴隨着酒一起到來吧!酒是知性與感性的泉源,可以說是將人類與野獸加以區分的唯一方法。」-楊 威利(ヤン・ウェンリー)